此次作業,我參訪了斗六受天宮,位於斗六莊敬市場和市立圖書館的斜對面,外觀相較於周遭的現代建築更有內涵,不論是立面或內部格局都是老祖宗的工藝技術的結晶。
受天宮的屋頂沒有過度華麗的剪黏或交趾陶,只有與屋頂顏色相同的橘色鳳或鶴雕點綴朝向廟外。而廟名下則是一黑一白互相交融的太極圖騰,廟宇的建築羽繪時常出現「雙龍搶珠」的主題,例如正殿屋頂、前殿的龍邊牆面石頭浮雕,三川殿二樓的白色欄杆的石雕等。而前殿的兩對石雕蟠龍柱上掛滿信眾的許願牌,就像要透過龍傳遞眾生的願望直達天聽;走廊間的造型祈福燈籠就像發亮的陀螺轉動著信眾的希望,與殿堂內的光明燈區,每一小格裡頭都有一尊神像,一盞暖橘燈;每一盞燈都代表每一個信徒的一個期待,期望這一盞燈能在他們迷惘困頓的時候,指引他們人生的方向。
受天宮每年於媽祖聖誕前夕配合雲林縣政府與斗六市公所舉辦「斗六民俗文化節-斗六三月迎媽祖」活動,活動中除了舉行媽祖聖誕祭典儀式,也會增加一些趣味性、互動強的花燈彩繪比賽、小羅天八掛陣闖關賜福活動、抬轎比賽…等,來達到民俗技藝的傳承。
聯絡資訊
連絡電話:05-5324761
地址:雲林縣斗六市630莊敬路55號
「街頭媽祖間」就是供奉天上聖母的「受天宮」,位置在現今的斗六圓環,而「街尾觀音亭」就是奉祀觀音菩薩的永福寺。 受天宮創建於清康熙末年,原址在斗六市中心現圓環斗六水利會址,至清乾隆元年(西元一七三六年)時御賜國庫重修,同時列入官祀。
民國二十六年(或民國二十七年),日據時代強制執行「皇民化」運動,被日本政府廢廟,連帶培育出不少學士、舉人、秀才的龍門書院也受到池魚之殃。直到民國六十六年(西元一九七七年)(或民國六十二年)聖母降旨希望修復廟宇,才由葉碧東先生捐獻目前莊敬路的廟址,又蒙各地熱心人士捐款興建廟宇,得完成目前的廟貌。
傳統建築:
傳統工藝:
傳統繪畫:
傳統建築運用大量木雕裝飾,尤其在鹿港各大古廟,每一座廟都有雕飾精美絕倫的木雕,因此造就鹿港成為傳統木工藝的重鎮。除了建築雕刻外,鹿港的木雕還包含佛像、佛具、供桌等祭祀木器與家具製作。
其中最著名的為人稱「松林師」的李松林藝師,出生於傳統木雕世家,清道光年間,其曾祖父李克鳩渡海來台參與鹿港龍山寺的整修工作,從此定居鹿港。松林師於1985年榮獲教育部第一屆民族藝術薪傳獎,1989年獲教育部評定為重要民族藝術藝師。而松林師之么兒李秉圭,更曾獲全球中華藝術薪傳獎。除此之外鹿港的吳清波(1987年榮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)、施鎮洋(1992年榮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)、施至輝(1994年榮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)、黃媽慶等木雕師傅的作品也深受各界肯定。
經過這次作業的機會,才漸漸去欣賞台灣在地的傳統文化,而其中建築、工藝和繪畫的集大成者便是人們的聚集處-廟宇。
留言列表